close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和其是否能進行有效的說、聽、讀、寫等溝通行為,有極大的關聯性。因此,提對於各年齡的教育而言,語言的發展是很重要的。為了達到成功的語言學習,Pesola(1991)推出「說故事是讓年輕的學習者浸淫在語言中最有效的工具」。其他學者也指出,在課程中涵蓋說故事教學活動,可以訓練並提升聽、說、讀、寫等四種語言能力。許多研究已然討論並認定說故事在較遇上的影響及重要性。說故事可作為「語言」教學,及其他學科教學的工具。它對於語言發展、創造力、個人社交技巧,以及文化學習等等,都具有強大的影響;而且,他更是教室內全語言課程設計的基本素材。在可課堂上進行說故事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更讓學生有機會瞭解不同文化,訓練批判思考,發展文學作品賞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此外,說故事教學亦提供了學習的趣味性。說故事是有趣的。說故事可以提供輕鬆、溫暖的學習氣氛,讓課堂上的參與變的更容易,教師鼓勵學生張開嘴巴一起複述、吟唱或歌唱,這些口語的參與行為,讓學業成就之間存在這正向的關。學生在課堂上的口語參與越多,在「說」方面的能力也就進步越多(鄒文莉, (Tsou),2005)。正所謂「熟能生巧」,在外與課堂中,這樣的口語練習對於學生口語能力的進展十分重要,對於外語學習者而言更是如此。說故事教學所提供的正是這種容易被學生理解的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練習,提升學生課堂上的口語參與。
許多有關的第二與研習得的研究指出,外語學習者在聽力理解上增需要有更多的練習機會。故極為重要的是,外語教師應透過聽力練習提供更多「可理解的輸入」。根據Hendrickson (1992)的說法,說故事包含語言的、語用的、敘述性的和文化性等的特徵。不但能提供可理解的「輸入」,並且也包含需要學生發展對話技巧的「輸出」(output)練習。Pesola (1991)也同意說故事對於語言學習而言是一項有力的工具。在Cooper (1989)的研究當中,她宣稱「說故事是一個理想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愉悅地聽,增進學生注意力的廣度和記憶的空間,擴充學生的辭彙並引導學生運用語言符號」。指出母語或外語教學皆然。上述研究明白指出,不論是說故事或聽故事,對於國小學童的語言學習而言皆十分重要。
然而,說故事和閱讀故事是不同的。針對語言的發展而言,學生可以從說故事當中獲益更多。正如Morrow (1979,p.237)所言: 說故事和閱讀故事當然皆有其價值,但是,說故事擁有閱讀故事所沒有的影響力嗎?沒錯,答案是肯定的。述說故事讓講者有使用創意技巧的自由。並且讓講者能貼近聽眾。說故事時,能夠從聽眾那兒得到立即的回應,最能夠建立講者和聽眾之間的合諧關係。從講者和聽眾的眼神接觸中,參與的每一個人自然而然建立起親密的人際關係。另外,說故事還有一個好處,便是能將長篇的文學作品刪減,讓孩子可以在一個時間點,欣賞一個完整的故事。
儘管孩子的經驗不同,只要沉浸於不同型態的文學作品中,時間久了也能成為流利的說書人。閱讀故事對學生而言,最大的助益在於讀、寫能力的訓練;然而,說故事則是同時強化了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
說故事所產生的助益,其實是難以估算的。除了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還能提供有意義的學習。透過講者豐富的臉部表情、身體表達、眼神接觸和肢體語言,聽者能集中注意力,進而能夠緊抓故事的核心、主題和其他細節。除此之外,Zobairi & Gulley (1989)指出,聆聽故事時,孩子會學到「語言是能夠被操控和加以組織的,而故事的原始素材也能夠在真實情境的呈現中被模擬出來。換句話說,正如Copper (1989)和Recht (1990)所言,說故事幫助學生發展和延伸多樣化的口語能力。透過一再的聆聽,學生會「對認識的字彙和語詞精熟,而重複再重複的練習讓他們對語言產生了主導權」
除了增進學生的口語能力外,說故事也能促進學生識字、讀寫能力的發展。Colins (1999)建議,在連結說、寫兩者的距離時,說故事是最適當的交通工具。Wilson (1997)相信,在說故事的故程當中,寫的部份可以依照聽、說的進行而慢慢增加。他認為說故事不僅提供學生練習聽、說、讀、寫等四種能力的機會,更能夠延伸學生對於語言模式的知識。越是用全語言的方法來閱讀和書寫,說故事在過程中所扮演地角色越是重要。在說故事中,對話、詞彙的擷取、重複的句型、清晰的主題、韻腳和鮮明的敘述等等特性,構築了學生「對故事的感覺」,學生「能察覺到說故事,幫助他們在閱讀和書寫方面的提升」。
除了輔助語言發展外,說故事也提升了學習的趣味性。Scott (1985)認為說故事能培養教室內輕鬆和親密的氣氛。具體而言,說故事能「培養並鼓勵孩子發揮幽默感」、「引領學生做更深度的討論」,並且讓學生「以最不費力的方式學會專心聆聽…」,其實,「學習上和生活中擁有的技巧均融會在說故事中」。Hendrickson (1992)相信,說故事能幫助人們面對焦慮,做出更好的決定,並且能解決道德兩難的問題。Pellowski (1977)則宣稱,故事讓孩子產生情緒上的滿足,能幫助他們在心靈和智慧方面的成長。Fox (1989)的結論則是,語言和想法「都是幫助孩子精熟故事的藝術之後,在愉快的情緒和充滿活力的情形下產出的。
以上這些路論述都指出趣味性---孩子學習中最重要的元素---能夠藉由說故事教學而獲得。當學習是有趣的,學生在課堂上自然會有更多的參與。在此前提下說故事也能促進學生課堂上的口語參與度。學生的課堂參與和學業成就間的聯結是無庸置疑的。研究顯示,當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參與時,他們的學業成就比其他參與叫消極的來的高
許多相關的實證研究也指出與研習得和課堂互動之間的關聯。例如Seliger (1977)宣稱,在課堂上主動參與的學生,以及出了教室之後,主動尋求練習英語機會的學生,他們在第二語言能力的推展,較於在課堂上扮演消極角色的那些人。除此之外,Ely(1986)發現口與準確度也受到課堂參與的影響。這些就都證實了「語言學習」和在「教室內外的語言互動上所投入的時間多寡」,此兩者之間的正向關聯。既然說故事提供了輕鬆的學習氣氛,相對地也使學生在與教師與同學互動時,擁有較多的安全感。因此,學生可能會有更願意產生口語的參與行為,而這樣的參與,產生了更多有意義的、有趣的,以及可以理解輸出(comprehensible output)的練習,進而促進了語言的學習。
事實時上,說故事對於語言學習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於連結語言的聲音和意義,也為下一步語言的聲音、意義及字型結合(朗讀 read-aloud))做準備。我常建議學齡前孩子的父母或老師,要努力為孩子儲存語音,因為孩子腦中存的與音樂多,將來理解閱讀的能力就越強,舉例來說,一樣拿一本書讓孩子唸,先聽過書中內容的孩子,讀起書來,解碼能力及速度會比沒有聽過內容的孩子來的快且容易。如果孩子先聽過老師說Polar Bear的故事,當他在唸故事書時,不需P-o-l-ar B-ea-r一個一個音的拼讀,因為在說故事中,老師Polar Bear的發音已經存在孩子的腦中。而且,透過圖片或老師的解說,他們可能也了解那隻大白熊的英文叫Polar Bear。所以,當他們拼P-o-l-ar 時,甚至可能P-o的音一出來,馬上就能連接引出腦中所存的Polar Bear聲音;一旦引發Polar Bear讀音時,和Polar Bear這個聲音結合的意義(可能是一張圖片、一個影像或畫面)來帶被拖曳出,於是聲音、意義和字型馬上結合起來,形成理解的閱讀行為。反觀沒有事先讀過故事的孩子,必須經過一個自一個字的拼讀程序,
Po--lar --Polar Bear,
B—ea—r—Bea-r--Bear
甚至拼讀後,仍不知所唸為何,因為這個聲音並未存在孩子的腦庫中,所以也無法牽動任何意義,造成解法失敗,無法理解的閱讀障礙。因此,多聽故事多存聲音,對孩子閱讀有非常大的影響。不僅在幼兒階段,父母師長就應多說故事、多放CD、錄音帶給孩子聽,對於任何年齡層的語言學習者而言,說故事不僅是語言聽說學習的重點,更是讀寫技巧的培養中,不可缺乏且能事半功倍的前導活動。
除了輔助語言學習,應用故事教學還能幫助老師輕鬆掌控整個班級的秩序,以及學生的上課情緒。「故事教學」中所使用的是特化的語言,不同於一般教學所使用的命令式語言。舉例來說,一個成功的老師在準備說故事前,他不會強硬地說: 「安靜!」反之,他會用溫柔而深具吸引力的語句緩緩對學生說:「現在我要來說一個故事,你們大家想聽嗎?」相較以上兩種說法,我們可以發現到,如果老師開頭就很兇地叫學生注意聽他說故事那麼學生對於該堂課的期待度絕對是大打折扣的。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教學有不同的教室語言,更可看出不同的教室語言如何影響整個上課的氣氛。課堂一開始的氣氛營造,在一個成功的故事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良好的師生互動氣氛下,不但能提升學生對於該堂課的向心力及三與渡,更能增進學習效率。有效的說故事技巧,能夠在無形中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只要學生能夠準備好進入老師的故事世界裡,那麼老師上課起來,絕對是得心應手,暢通無阻。
為了方便讀者更清楚了解說故事教學在語言學習上之重要性,特製作下表-輔助說明。
總而言之,「說故事教學」可以提供學習趣味性,讓課堂的參與變的更加容易,增加學習樂趣(Learning enjoyment)。這種趣味的學習氣氛和平常課堂中所營造的比賽或遊戲中所產生的趣味是不同的,學習樂趣是一個充滿溫馨、可以讓學生產生自信心(confidence)、提高學習動機(motivation)、且放鬆的學習環境,也就是所建議的低情感過濾器(low affective filter)。這些指標說明著如何讓學生接受更多課堂裡老師所給的輸入,假使老師給予學生很多的壓力、很多的考試或直接的批評,甚至羞辱,則極可能讓學生產生緊張感,這麼一來學生的情感過濾器就會提的很高(high affective filter),不但無法享受學習、也容易失去自信心,無法自然地學得語言,但說故事教學卻很容易在課堂中呈現。
以上所提的理想學習趣味狀態。因為說故事所營造的學習氣氛,始的學生自然而然的參與覆誦或朗讀,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高,因為許多研究證明學生的上課參與度和口語進步的幅度是成正比的。說故事教學中的這種重複學習和聽說教學中單調無意義的句型重複練習是不一樣的,若要學生產出可理解的輸出,老師所提供的輸入必須要是能理解的、有意義的,但是在聽說教學課堂中所做的一些練習並非全是。例如,課堂中常見的對話可能是
Teacher: Mary , what’s your name?
Mary: My name is Mary.
或者
Teacher (to a student): Lily, are you a student?
Lily: Yes, I am a student.
或者
Teacher (to student): Am I a teacher?
Student: Yes, you are a teacher.
這些為了句型練習而產生的對話,不但不具備「comprehensible input」的條件,學生的輸出也不是「comprehensible putout」,如此的練習再多,也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口語能力,充其量只能加深他們對句型的反射性記憶,而不是語言的實際用法。以下的笑話正可以詮釋這種不具理解度的輸入、輸出練習的窘境。
有一位卡車老外司機不小心撞上了一位老中,老外司機趕忙提問「How are you?」,老中則說「Fine, thank you. Are you?」
因為句型練習練過了頭(over learned),有無法因時制宜的去使用句型,才會造成笑話。
除了以上談到的這些重要因素之外,還有一項重點就是希望老師能時時刻刻的應用學習金三角,檢視自己的每一個教學活動及步驟。這個學習金三角的頂點是聲音(sound)、意義(meaning)、文字(print),無論何種教學行為都要能以確實完成學習金三角為目標。同一本故事書,聽過故事和沒有聽過故事的學生,
他們的解碼(decoding)步驟和時效不同。沒有聽過故事的學生,在閱讀時他們所作的解碼可能就是一個個的語音拼讀,若是將說故事帶入閱讀之前,則等於幫學生在大腦中,先存入聲音還有影像意義的連結。當學生正式閱讀時,透過朗讀(read-aloud),自然的將字音、字義、字型作一完整結合,學習金三角成功達成。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研究提出聽力(listening comprehension)對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之間有強烈的相關性。因此若想幫助學生流利的閱讀,老師和家長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從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幫他們存聲音,製造聲音和意義的連結。等到他們正式接觸到書寫文字(print)時,為聲音和字義的邊線已經達成,可以加速學習金三角的完成。
說故事教學時因為故事的特性,很容易自然有意義的口語重覆,例如情節重覆、句型重覆等等。這就是為什麼要以說故事教學來帶孩子走入閱讀的世界。當學生準備聽故事時,小朋友的腦海裡可能已經形成故事的基本結構:開始、主角、問題、解決的問題以及結局等。在說故事之前,學生若先有故事的結構概念,則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力就會比不常聽故事的學生提升不少百分比,亦即當學生對故事有感覺、有期待時,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力和興趣也會相對地提昇。
常聽故事的學生在進行寫作活動時,他們對於故事的形式也較熟悉,因此他們所寫出來的成品也會較去有結構性,能夠完整地包含開始、過程及結局。因此,說故事教學的魅力是不容忽視的,端視我們如何去運用它。
課堂學習最重要是呈現愉悅的氣氛。當老師把學生的理解、自信心和情感過慮器等因素都安撫好了後,即可開始進入學習區,這就是前面所謂的學習金三角。老師該如何來穩固這個學習金三角呢?可以藉由增加理解度(comprehension)和重覆(repetition)學習的練習,來架設學習鷹架(scaffold),並利用學生的先備知識(prior knowledge)和比學生現階段再難一點點(1+1 , i=學生現階段程度,1=難一點,i+2太難,i+1則太簡單) 的學習材料,來穩固學習金三角的架構。當這些架構都好時,老師還是要注意到學生的接受度(perception),給予學生可理解的輸入。要怎麼讓學生吸收這些有意義的輸入,進而產生有意義的輸出產品?像「說故事教學」或「讀者劇場」中的輸入,即可理解的輸入:當學生有能力來重述故事或是表演讀者劇場時,這些便是學生有意義輸出的產物(production)。經過如此愉悅及有組織的學習過程,學生比較有容易將老師所給予的輸入在腦中註冊(registered),變成習得的知識(intake)。這樣完美的結構,如果能完整地呈現在課堂中,不僅學生能體會到學習樂趣,對老師而言也是一種享受。在這種的環境下,老師便可輕鬆的帶學生進入讀和寫的世界。
語言教學中最重要的幾個元素:語言、樂趣(enjoyment)、理解(comprehension)及重覆學習(repetition),以及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在說故事及讀者劇場的活動中,皆可以—自然形成透過說故事教學,語言學習是有趣的、有意義的、有效的,試問還有什麼其他教學的方式,能夠像說故事教學一樣兼顧學習的娛樂性及教育性,並且能自然、完美的結合這些重要的語言學習元素呢?
以上談了許多說故事對語言學習的益處,但是該如何將說故事教學應用於自己的英語課堂中呢?在以下的章節中,我將為大家娓娓道來說故事教學英語教學的實行步驟、兒童文學作品的選擇、合適的應用工具、教學活動及多美體資源的所在及使用方式。現在,請您和我ㄧ起漫遊這個問學氣氛濃厚、神奇的故事教學世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